《黃帝內經素問》平人氣象論篇中有載:「黃帝問曰:平人何如?岐伯對曰:人一呼脈再動,一吸脈亦再動,呼吸定息,脈五動,閏以太息,命曰平人。平人者不病也。」語譯如下:黃帝問岐伯氣血平和者的脈象是如何?岐伯回答說:人的一呼一吸稱為一息,一呼脈跳兩次,一吸脈也跳兩次,呼吸之間的空檔脈跳一次,以脈動五次為一息者,稱之為平人。有平人之脈象,表示身體健康無病。
「常以不病調病人,醫不病,故為病人平息以調之為法。」楊維傑博士語譯:「不病就是平人,當以無病的醫生調勻自己的呼吸來計算病人的脈搏跳動至數,這是診脈的法則。」若是以內經這段記載來做為把脈的原則,應該找不到可以為病人治療的醫生吧?因為在現今的時代,醫生的身體不見得比病人好到哪裡去,而且用這種方法來為患者把脈誤差應該也很大,其實古籍記載的把脈方法都很難有一定的標準做判斷依據,這就是為什麼方老師會全面改革研究一套新的把脈技法的原因。
有些學醫之人懶得下苦功學習,只想學些像武俠小說所寫的武功秘笈那樣可以速成的功夫,依樣畫葫蘆去治療患者,聽說我們開通堂的病理課程著重於把脈與病理診斷,正式上課共十二堂,每月固定一次脈象研討,要出師還是得花一番功夫,很多人就打退堂鼓,殊不知學會把脈與病理診斷後,就可以達到如同太極張三豐「無招勝有招」的經脈醫學最高境界。
方老師研究的「陰陽醫學」,是以天地陰陽至理為基礎架構,應用於人體三陰三陽十二經脈,陰陽為兩種不同形態,人有陰陽(男女)之分,脈亦然,五行也有陰陽之別,故分陰陽兩個系統各自產生生剋關係,這些都是傳統中醫沒有深入探究的一個領域。方老師最重要的學術理論「四經一體」,即是根據天地陰陽至理相應於人體經脈所得的一個結果,基於六氣陰陽上下相通與五行陰陽表裡相通,人體十二臟腑可依「胃、脾、肺、大腸」、「心、腎、小腸、膀胱」、「肝、膽、三焦、心包」三個系統做平衡調節,達到不用藥物而能自我修護的自然醫學宗旨,即「平人不病」的學理概念。
陰陽至理的推衍,由陰陽合一起始,一可十,十可百,百可千,千可萬,乃至無窮盡,回歸本源,仍是陰陽的變化而已!這就是方老師想要傳承給後代的「陰陽醫學」,一套能無窮變化運用的真醫術,而非制式應用的死方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