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醫大不同的臟腑循環理論 - 開通堂

Latest

2018年12月6日 星期四

中西醫大不同的臟腑循環理論

           這次病理班的學員除了中醫師與推拿師外,也有業餘研究中醫者和西醫也來學習,教到五行陰陽的相生與相剋,西醫學來特別吃力,因為中、西醫對臟腑功能的認知有很大的差異,例如腎臟在西醫主過濾與製造尿液,在中醫卻主儲藏能量;大腸在西醫主吸收水分,在中醫則主吸收養分;小腸在西醫主吸收養份,在中醫是供應能量給心臟,主心氣,也主腦力。


       在西醫的領域裡,心、肺功能是一體,肝、膽、腸、胃功能是一體,但中醫則以表理關係來論,例如肺與大腸相表裡,肺主皮毛,大腸主吸收,故皮膚毛孔亦有吸收功能,而心與小腸為表裡,故小腸氣與心氣是一體,與肺倒無直接的關係,只在五行生剋關係中有「火剋金」,但此火正確來說是相火(心包經)而非君火(心經),一個習醫之人若學得不夠透徹,只知五行生剋,不懂五行亦有陰陽之別,醫術的高地之差就在這裡了。

       西醫表面看起來非常先進,但人體的奧妙尚有許多未解之謎,中醫看似落伍,十二經與臟腑關係被西醫視為未經科學驗證的抽象理論,因為解剖不出經脈存在的痕跡,氣的作用與循環又深奧難測,僅能以功效做為有效醫療的證明,所以近代中醫一直朝向科學化發展,對中藥的療效做有系統的化驗與研究,但在經脈醫術的傳承上則出現了制式化的教育,不重學理與診斷,一味只在傳承經驗,如此發展的中醫,宛如無根的浮萍,理論與實際不能一致並行,前途堪慮。

        就像西醫的病理學一樣,中醫也應著重於病理研究,雖然中醫的醫理與西醫大不相同,但只要有完整的架構與醫學理論,即使獨樹一格,效用確實無誤,同樣能使人信服,在方老師修改《黃帝內經》為《黃帝內經陰陽論》問世的今年起,希望中醫能有新發展,如我在序文中所言,這本書肩負著承先啟後的重責大任,謙虛的話反而虛偽,就請各界不吝指教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