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陰陽論之標本病傳論篇 - 開通堂

Latest

2016年2月1日 星期一

黃帝內經陰陽論之標本病傳論篇

 黃帝問曰:病有標本,刺有逆從奈何?

歧伯對曰:凡刺之方,必別陰陽,前後相應,逆從得施,標本相移。故曰有其在標而求之於標,有其在本而求之於本,有其在本而求之於標,有其在標而求之於本。故治有取標而得者,有取本而得者,有逆取而得者,有從取而得者。故知逆與從,正行無問,知標本者,萬舉萬當,不知標本,是謂妄行。
【語譯】黃帝問道:病有標本之分,針刺治療也有順治與逆治,其中道理為何?
岐伯回道:凡是針刺的方法,首先必須分別陰陽,不只是病的陰陽而已,男女亦有別,前後相通,然後是發病的先後次序,病的輕重緩急,再決定應該順治或逆治,先治標或者先治本。所以說有的病在標而選擇以標治標,有的病在本 而選擇以本治本,有的病在本而選擇以標治本,有的病在標而選擇以本治標,這是根據病情而選擇最佳的治療法。因此便有治標而痊癒者,有治本而痊癒者,有順治而痊癒者,有逆治而痊癒者。所以治病時能清楚知道該順治或逆治,毫無疑問地做出正確選擇,也能清楚掌握病的標本分別,施針便萬無一失,若不知病之標本從逆便施治,就稱做妄行醫術。

夫陰陽逆從,標本之為道也,小而大,言一而知百病之害,少而多,淺而博,可以言一而知百也。以淺而知深,察近而知遠,言標與本,易而勿及,
【語譯】能把陰陽逆從的病況分析清楚,才能掌握標本之道,見小知大,言一知百病的害處,論少知多,論淺知博,舉一反三,便可以懂得言一知百的道理。在病理上由淺知深,察近而知遠,論標本之道,說的容易卻難做到。

治反為逆,治得為從。先病而後逆者,治其本;先逆而後病者,治其本。先寒而後生病者,治其本;先病而後生寒者,治其本。先熱而後生病者,治其本;先熱而後生中滿者,治其標。
【語譯】反其病情而治為逆治,從其病情而治為順治。先因生病而後造成血氣逆行者,治其原本之病;先血氣逆行而後生病者,治血氣逆行之本病。先因寒邪而後生病者,先治寒邪;先因生病後引發寒症者,先治原本之病。先因熱邪而後生病者,先治熱邪;先因熱邪入侵而發生腹部脹滿者,先治中滿之症。

先病而後泄者,治其本;先泄而後生他病者,治其本;必先調之,乃治其他病。先病而後生中滿者,治其標;先中滿而後煩心者治其本。
【語譯】先因病而後發生腹泄者,治其原本所生之病;先腹泄而後產生他病者,先治腹瀉之本病;病因必須先調理,才能治療其所引起之病症。先因病而後發生腹部脹滿者,先治中滿;先腹部脹滿而後造成煩心者,先治中滿。

人有客氣有同氣。小大不利,治其標;,小大利,治其本。病發而有餘,本而標之,先治其本,後治其標。病發而不足,標而本之,先治其標,後治其本。謹察間甚,以意調之,間者並行,甚者獨行,先以小大不利而後生病者,治其本。
【語譯】人體內有外來的邪氣與自身的經脈之氣。若大小便不通利,就要先治標,大小便如果通利再治本。病發的原因在氣有餘,本病引發副病,須先治其本後治其標。病發的原因在氣不足,雖為副病重於本,故先治其標,後治其本。醫者必須謹慎觀察詢問病之先後與輕重,再下決斷先治標或治本;輕症者可以標本同治,嚴重者只能單獨治療,若先有大小便不通利而後才生病者,須先治療大小便不通的問題。

夫病傳者心病,先心痛,一日而咳,三日脇肢痛,五日閉塞不通,身痛體重,三日不已死。冬夜半,夏日中。
【語譯】病氣是會傳移的,如心病,先是出現心痛,一日轉而咳逆,三日轉而脇肢痛,五日大小便不通,全身疼痛沉重,再過三日病仍不癒則死,冬季死於夜半,夏季死於中午。

肺病喘咳,三日而脇肢滿痛,一日身重體痛,五日而脹,十日不已死。冬日入,夏日出。
【語譯】肺病先出現喘咳,三日轉而脇肢脹滿疼痛,再一日身體沉重疼痛,五日轉而腹部脹滿,十日病仍不癒則死。冬季死於日落,夏季死於日出。

肝病頭目眩脇肢滿,三日體重身痛,五日而脹,三日腰脊少腹痛脛痠,三日不已死。冬日入,夏早食。
【語譯】肝病先出現頭暈目炫脇肢脹滿,第三日身體沉重疼痛,五日轉而腹部脹滿,再三日腰脊小腹疼痛與足脛酸痛,再三日病仍不癒則死。冬季死於日落,夏季死於早食之時。

脾病身痛體重,一日而脹,二日少腹腰脊痛脛痠,三日背膂筋痛小便閉,十日不已死。冬人定,夏晏食。
【語譯】脾病先出現身體疼痛沉重,隔一日轉而腹脹,二日腰脊小腹疼痛與足脛酸痛,三日轉而背膂部筋痛,小便不通,十日病不癒則死。冬季死於夜晚睡眠時,夏季死於晚飯時。

腎病少腹腰脊痛痠,三日背膂筋痛小便閉,三日腹脹,三日兩脇肢痛,三日不已死。冬大晨,夏晏晡。
【語譯】腎病先出現腰脊小腹疼痛與腿膝痠痛,二日轉而背膂部筋痛,小便不通,再三日脇肢疼痛,再三日病仍不癒則死。冬季死於清晨,夏季死於傍晚。

胃病脹滿,五日少腹腰脊痛痠,三日背膂筋痛小便閉,五日身體重,六日不已死。冬夜半後,夏日昳。
【語譯】胃病先出現腹部脹滿,五日轉而小腹腰脊疼痛,腿膝痠痛,再三日轉而背膂部筋痛,小便不通,再五日身體沉重,再六日病仍不癒則死。冬季死於下半夜,夏季死於日落時。

膀胱病小便閉,五日少腹脹,腰脊痛行痠,一日腹脹,一日身體痛,二日不已死。冬雞鳴,夏下晡。
【語譯】膀胱病先出現小便不通,五日轉而小腹脹滿,腰脊疼痛,腿膝痠痛,再一日身體疼痛,再二日病仍不癒則死。冬季死於雞鳴時,夏季死於傍晚時分。

諸病以次是相傳,如是者,皆有死期,不可刺。間一臟止,及至三四臟者,乃可刺也。
【語譯】所有的病都是如此陸續傳移,只要出現這種傳移次序,就已離死期不遠,非針刺可治。若病只傳一臟即止,或傳三、四臟便止住,六臟未傳遍,仍可針刺治療。

標本病傳論篇概要
【方幸賓病理解說】「十二經陰陽氣脈病理」之標本病傳論詳解如下:
何謂標本
手太陰肺經、手陽明大腸經、手少陰心經、手太陽小腸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陽三焦經,皆為標。
足太陰脾經、與足陽明胃經、足少陰腎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厥陰肝經、足少陽膽經,皆為本。

必別陰陽
男女有別,陰陽顛倒,故男與女病因不同。

前後相應
任脈與督脈相應,膀胱與腎相應,即相應則可相求相治。

有其在標而求之於標,有其在本而求之於本。
手太陰肺經與手陽明大腸經為表裡經,手少陰心經與手太陽小腸經為表裡經,手厥陰心包經與手少陽三焦經為表裡經,皆在標而求之於標。標之表經求之於標之裡經,表裡互求。
足太陰脾經與足陽明胃經為表裡經,足少陰腎經與足太陽膀胱經為表裡經,足厥陰肝經與足少陽膽經為表裡經,皆在本而求之於本。本之表經求之於本之裡經,表裡互求。

有其在本而求之於標,有其在標而求之於本。
手太陰肺經與足太陰脾經,同經名上下相通。手少陰心經與足少陰腎經,同經名上下相通。手厥陰心包經與足厥陰肝經,同經名上下相通。手陽明大腸經與足陽明胃經,同經名上下相通。手太陽小腸經與足太陽膀胱經,同經名上下相通。手少陽三焦經與足少陽膽經,同經名上下相通。故本求於標,標求於本。

有從取而得者
同經名上下相通者,皆為從取。

有逆取而得者
五行分陰陽相生,足陽明胃生手太陰肺,足太陰脾生手陽明大腸,足陽明膀胱生手少陰心,足少陰腎生手太陽小腸,足少陽膽生手厥陰心包,足厥陰肝生手少陽三焦。手太陰肺經標,求之於足陽明胃經本。手陽明大腸經標,求之於足太陰脾經本。手少陰心經標,求之於足太陽膀胱經本。手太陽小腸經標,求之於足少陰腎經本。手厥陰心包經標,求之於足少陽膽經本。手少陽三焦經標,求之於足厥陰肝經本。
即相生可互求,為逆取。

四經一體之順治與逆治圖表:





※標本之道,先病為本,後病為標。故先治本後治標。
體病與氣病
    西方醫學診斷病情著重於攝影照像與病理切片,再根據所得結果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故西醫擅治體病。而中醫診斷靠「望、聞、問、切」,治療先分男女再根據六氣十二經調理臟腑氣血循環,故中醫擅治氣病。
    人體病痛最早起因為氣血不通,日積月累臟腑才逐漸失去作用,故氣病為因,體病為果。

人體氣病的分類
    根據六氣陰陽上下相通與五行表裡陰陽左右相通原理,將人體十二經分為「四經一體」共三個體系,氣的過旺與不及皆為病,個臟腑所生之氣病詳列如下:

第一體系:肺、脾、大腸、胃
壹、     單一臟腑之病
   ․肺不足    ․肺過旺    ․脾不足   ․脾過旺
   ․大腸不足  ․大腸過旺  ․胃不足   ․胃過旺

貳、     兩臟腑之病
(一)        肺、脾兩臟腑之病
   ․肺不足、脾不足    ․肺不足、脾過旺
   ․肺過旺、脾不足    ․肺過旺、脾過旺

(二)        肺、大腸兩臟腑之病
   ․肺不足、大腸不足  ․肺不足、大腸過旺
   ․肺過旺、大腸不足  ․肺過旺、大腸過旺

(三)        肺、胃兩臟腑之病
   ․肺不足、胃不足    ․肺不足、胃過旺
   ․肺過旺、胃不足    ․肺過旺、胃過旺

(四)        脾、大腸兩臟腑之病
   ․脾不足、大腸不足  ․脾不足、大腸過旺
   ․脾過旺、大腸不足  ․脾過旺、大腸過旺

(五)        脾、胃兩臟腑之病
   ․脾不足、胃不足    ․脾不足、胃過旺
   ․脾過旺、胃不足    ․脾過旺、胃過旺

(六)        大腸、胃兩臟腑之病
   ․大腸不足、胃不足  ․大腸不足、胃過旺
   ․大腸過旺、胃不足  ․大腸過旺、胃過旺

參、     三臟腑之病
(一)        肺、脾、大腸三臟腑之病
   ․肺不足、脾不足、大腸不足   ․肺不足、脾過旺、大腸不足
   ․肺不足、脾不足、大腸過旺   ․肺不足、脾過旺、大腸過旺
   ․肺過旺、脾不足、大腸不足   ․肺過旺、脾過旺、大腸不足
   ․肺過旺、脾不足、大腸過旺   ․肺過旺、脾過旺、大腸過旺

(二)        肺、脾、胃三臟腑之病
   ․肺不足、脾不足、胃不足     ․肺不足、脾過旺、胃不足
   ․肺不足、脾不足、胃過旺     ․肺不足、脾過旺、胃過旺
   ․肺過旺、脾不足、胃不足     ․肺過旺、脾過旺、胃不足
   ․肺過旺、脾不足、胃過旺     ․肺過旺、脾過旺、胃過旺

(三)        肺、大腸、胃三臟腑之病
   ․肺不足、大腸不足、胃不足  ․肺不足、大腸過旺、胃不足
   ․肺不足、大腸不足、胃過旺  ․肺不足、大腸過旺、胃過旺
   ․肺過旺、大腸不足、胃不足  ․肺過旺、大腸過旺、胃不足
   ․肺過旺、大腸不足、胃過旺  ․肺過旺、大腸過旺、胃過旺

(四)        脾、大腸、胃三臟腑之病
   ․脾不足、大腸不足、胃不足   ․脾不足、大腸過旺、胃不足
   ․脾不足、大腸不足、胃過旺   ․脾不足、大腸過旺、胃過旺
   ․脾過旺、大腸不足、胃不足   ․脾過旺、大腸過旺、胃不足
   ․脾過旺、大腸不足、胃過旺   ․脾過旺、大腸過旺、胃過旺

肆、     四臟腑之病
   ․肺不足、脾不足、大腸不足、胃不足
   ․肺不足、脾過旺、大腸不足、胃不足
   ․肺不足、脾不足、大腸不足、胃過旺
   ․肺不足、脾過旺、大腸不足、胃過旺
   ․肺不足、脾不足、大腸過旺、胃不足
   ․肺不足、脾過旺、大腸過旺、胃不足
   ․肺不足、脾不足、大腸過旺、胃過旺
   ․肺不足、脾過旺、大腸過旺、胃過旺
   ․肺過旺、脾不足、大腸不足、胃不足
   ․肺過旺、脾過旺、大腸不足、胃不足
   ․肺過旺、脾不足、大腸不足、胃過旺
   ․肺過旺、脾過旺、大腸不足、胃過旺
   ․肺過旺、脾不足、大腸過旺、胃不足
   ․肺過旺、脾過旺、大腸過旺、胃不足
   ․肺過旺、脾不足、大腸過旺、胃過旺
   ․肺過旺、脾過旺、大腸過旺、胃過旺

第二體系:心、腎、小腸、膀胱
壹、     單一臟腑之病
   ․心不足    ․心過旺    ․腎不足   ․腎過旺
   ․小腸不足  ․小腸過旺  ․膀胱不足 ․膀胱過旺
貳、     兩臟腑之病

(一)        心、腎兩臟腑之病
   ․心不足、腎不足    ․心不足、腎過旺
   ․心過旺、腎不足    ․心過旺、腎過旺

(二)        心、小腸兩臟腑之病
   ․心不足、小腸不足  ․心不足、小腸過旺
   ․心過旺、小腸不足  ․心過旺、小腸過旺

(三)        心、膀胱兩臟腑之病
   ․心不足、膀胱不足  ․心不足、膀胱過旺
   ․心過旺、膀胱不足  ․心過旺、膀胱過旺

(四)        腎、小腸兩臟腑之病
   ․腎不足、小腸不足  ․腎不足、小腸過旺
   ․腎過旺、小腸不足  ․腎過旺、小腸過旺

(五)        腎、膀胱兩臟腑之病
   ․腎不足、膀胱不足  ․腎不足、膀胱過旺
   ․腎過旺、膀胱不足  ․腎過旺、膀胱過旺

(六)        小腸、膀胱兩臟腑之病
   ․小腸不足、膀胱不足․小腸不足、膀胱過旺
   ․小腸過旺、膀胱不足․小腸過旺、膀胱過旺

參、     三臟腑之病
(一)        心、腎、小腸三臟腑之病
   ․心不足、腎不足、小腸不足   ․心不足、腎過旺、小腸不足
   ․心不足、腎不足、小腸過旺   ․心不足、腎過旺、小腸過旺
   ․心過旺、腎不足、小腸不足   ․心過旺、腎過旺、小腸不足
   ․心過旺、腎不足、小腸過旺   ․心過旺、腎過旺、小腸過旺

(二)        心、腎、膀胱三臟腑之病
   ․心不足、腎不足、膀胱不足   ․心不足、腎過旺、膀胱不足
   ․心不足、腎不足、膀胱過旺   ․心不足、腎過旺、膀胱過旺
   ․心過旺、腎不足、膀胱不足   ․心過旺、腎過旺、膀胱不足
   ․心過旺、腎不足、膀胱過旺   ․心過旺、腎過旺、膀胱過旺

(三)        心、小腸、膀胱三臟腑之病
   ․心不足、小腸不足、膀胱不足 ․心不足、小腸過旺、膀胱不足
   ․心不足、小腸不足、膀胱過旺 ․心不足、小腸過旺、膀胱過旺
   ․心過旺、小腸不足、膀胱不足 ․心過旺、小腸過旺、膀胱不足
   ․心過旺、小腸不足、膀胱過旺 ․心過旺、小腸過旺、膀胱過旺

(四)        腎、小腸、膀胱三臟腑之病
   ․腎不足、小腸不足、膀胱不足 ․腎不足、小腸過旺、膀胱不足
   ․腎不足、小腸不足、膀胱過旺 ․腎不足、小腸過旺、膀胱過旺
   ․腎過旺、小腸不足、膀胱不足 ․腎過旺、小腸過旺、膀胱不足
   ․腎過旺、小腸不足、膀胱過旺 ․腎過旺、小腸過旺、膀胱過旺

肆、     四臟腑之病
   ․心不足、腎不足、小腸不足、膀胱不足
   ․心不足、腎過旺、小腸不足、膀胱不足
   ․心不足、腎不足、小腸不足、膀胱過旺
   ․心不足、腎過旺、小腸不足、膀胱過旺
   ․心不足、腎不足、小腸過旺、膀胱不足
   ․心不足、腎過旺、小腸過旺、膀胱不足
   ․心不足、腎不足、小腸過旺、膀胱過旺
   ․心不足、腎過旺、小腸過旺、膀胱過旺
   ․心過旺、腎不足、小腸不足、膀胱不足
   ․心過旺、腎過旺、小腸不足、膀胱不足
   ․心過旺、腎不足、小腸不足、膀胱過旺
   ․心過旺、腎過旺、小腸不足、膀胱過旺
   ․心過旺、腎不足、小腸過旺、膀胱不足
   ․心過旺、腎過旺、小腸過旺、膀胱不足
   ․心過旺、腎不足、小腸過旺、膀胱過旺
   ․心過旺、腎過旺、小腸過旺、膀胱過旺

第三體系:心包、肝、三焦、膽
壹、     單一臟腑之病
   ․心包不足  ․心包過旺  ․肝不足   ․肝過旺
   ․三焦不足  ․三焦過旺  ․膽不足   ․膽過旺

貳、     兩臟腑之病
(一)        心包、肝兩臟腑之病
   ․心包不足、肝不足  ․心包不足、肝過旺
   ․心包過旺、肝不足  ․心包過旺、肝過旺

(二)        心包、三焦兩臟腑之病
   ․心包不足、三焦不足․心包不足、三焦過旺
   ․心包過旺、三焦不足․心包過旺、三焦過旺

(三)        心包、膽兩臟腑之病
   ․心包不足、膽不足  ․心包不足、膽過旺
   ․心包過旺、膽不足  ․心包過旺、膽過旺

(四)        肝、三焦兩臟腑之病
   ․肝不足、三焦不足  ․肝不足、三焦過旺
   ․肝過旺、三焦不足  ․肝過旺、三焦過旺

(五)        肝、膽兩臟腑之病
   ․肝不足、膽不足    ․肝不足、膽過旺
   ․肝過旺、膽不足    ․肝過旺、膽過旺

(六)        三焦、膽兩臟腑之病
   ․三焦不足、膽不足  ․三焦不足、膽過旺
   ․三焦過旺、膽不足  ․三焦過旺、膽過旺

參、     三臟腑之病
(一)        心包、肝、三焦三臟腑之病
   ․心包不足、肝不足、三焦不足 ․心包不足、肝過旺、三焦不足
   ․心包不足、肝不足、三焦過旺 ․心包不足、肝過旺、三焦過旺
   ․心包過旺、肝不足、三焦不足 ․心包過旺、肝過旺、三焦不足
   ․心包過旺、肝不足、三焦過旺 ․心包過旺、肝過旺、三焦過旺

(二)        心包、肝、膽三臟腑之病
   ․心包不足、肝不足、膽不足   ․心包不足、肝過旺、膽不足
   ․心包不足、肝不足、膽過旺   ․心包不足、肝過旺、膽過旺
   ․心包過旺、肝不足、膽不足   ․心包過旺、肝過旺、膽不足
   ․心包過旺、肝不足、膽過旺   ․心包過旺、肝過旺、膽過旺

(三)        心包、三焦、膽三臟腑之病
   ․心包不足、三焦不足、膽不足 ․心包不足、三焦過旺、膽不足
   ․心包不足、三焦不足、膽過旺 ․心包不足、三焦過旺、膽過旺
   ․心包過旺、三焦不足、膽不足 ․心包過旺、三焦過旺、膽不足
   ․心包過旺、三焦不足、膽過旺 ․心包過旺、三焦過旺、膽過旺

(四)        肝、三焦、膽三臟腑之病
   ․肝不足、三焦不足、膽不足   ․肝不足、三焦過旺、膽不足
   ․肝不足、三焦不足、膽過旺   ․肝不足、三焦過旺、膽過旺
   ․肝過旺、三焦不足、膽不足   ․肝過旺、三焦過旺、膽不足
   ․肝過旺、三焦不足、膽過旺   ․肝過旺、三焦過旺、膽過旺

肆、     四臟腑之病
   ․心包不足、肝不足、三焦不足、膽不足
   ․心包不足、肝過旺、三焦不足、膽不足
   ․心包不足、肝不足、三焦不足、膽過旺
   ․心包不足、肝過旺、三焦不足、膽過旺
   ․心包不足、肝不足、三焦過旺、膽不足
   ․心包不足、肝過旺、三焦過旺、膽不足
   ․心包不足、肝不足、三焦過旺、膽過旺
   ․心包不足、肝過旺、三焦過旺、膽過旺
   ․心包過旺、肝不足、三焦不足、膽不足
   ․心包過旺、肝過旺、三焦不足、膽不足
   ․心包過旺、肝不足、三焦不足、膽過旺
   ․心包過旺、肝過旺、三焦不足、膽過旺
   ․心包過旺、肝不足、三焦過旺、膽不足
   ․心包過旺、肝過旺、三焦過旺、膽不足
   ․心包過旺、肝不足、三焦過旺、膽過旺
   ․心包過旺、肝過旺、三焦過旺、膽過旺


「四經一體」每一個體系的四條經脈,各有氣之過旺與不足所產生的氣病組合共兩百一十六種變化,原本各自獨立的三個體系,因為「肝、膽、三焦、心包」這一個體系的陰陽兩氣為人體的巨陰巨陽,當這四個臟腑發生氣病時,不但影響「胃、脾、肺、大腸」這一個體系的運作,也會影響「腎、膀胱、心、小腸」這一個體系,所以人體的氣病變化,共有兩百一十六乘五就有一千零八十種,如果不懂脈象與病理,單靠「四經一體」想治六臟六腑之病,無異大海撈針。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